首部《中国海员史》明年广州面世

2015-09-28

文/ 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

      羊城晚报近期对有关复兴广州十三行的讨论(详见7月31日A8-A9版)引来众多读者对广州海事历史的关注。广州十三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物。1757年清朝对欧美“一口通商”,更让粤海关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通商港口,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高峰就在广州。十三行的辉煌过后,粤海关的历史还在延伸。不过,国内竟从没有专门写海员团体的史书。近日,广东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,他们从广州出发,历经两年多走访、搜集了众多鲜为人知的中国海员史料,并计划编撰成书于2016年中旬面世。


编写海员职业史填补空白

      自2013年,广东海事局就筹备《中国海员史》一书,然而,在这过程中发现,古往今来,国内从没有专门写海员团体的史书。“连阐释海员概念的文书都没有,古籍书都是涉及航运情况的,不会专述海员;我们召开过很多次专家会议,但专家们都认为虽然曾有对海员职业群体的研究,但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史学研究。编写海员职业史,是填补了一块历史空白。然而,缺乏史料,则为编写这部史书增加了很大难度。”广东海事局《中国海员史》编写办公室副调研员、高级工程师白桂芳说。
      除了没有现成的史料,古迹实物等都遗留不多。因此,广东海事局和大连海事大学合作。此外,该编写团队还一次次采访老船员,只是,能做口述历史的船员都已较为年长,“很多了解历史情况的老人都很难找到了,早十年还能看到一些,现在是见一个少一个。2013年5月,我们到一个老船员家中访问,他曾是民生公司船员。回来整理材料后,本来还想给老人家看看,结果2013年年底他已经离世。在香港采访也是,一名年近90岁的老人,当时聊的时候记忆还清晰,几个月后已患上老年痴呆症而不认识家里人了。”
      就这样经历两年多的走访和国内外史料搜集,目前《中国海员史》的雏形已成,将于2016年6月出版。而早前,为纪念国际海员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由搜集的史料中提炼成的《中国航海历史事件及代表人物精选》(古代、近代部分)也已经面世。
      同时,广东海事局还表示,得悉目前黄埔区正在规划筹建海事博物馆,他们希望在该博物馆中能划分一部分作为海员纪念馆,以展示这两年多来搜集的历史情况。


重挖历史望激励粤地航海教育

      认识与纪念历史是为了创建更好的今天和明天。“海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,航海强国也好,一带一路也好,都离不开船舶运输,要船舶运输就离不开海员操作。”白桂芳向记者说,广东有着海洋文化历史渊源,而作为航运中心的广州更应该要保留和大力提倡海洋文化建设。“我们有粤海关,有黄埔古港,有波罗庙,但始终没有整体呈现出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氛围。早前,负责编写《中国海事史》的上海海事局就曾专门跑到广州来两趟,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,广东在通商、海事职能方面都具有代表性。但很可惜,目前古港只剩下很小的展览馆,而很多实物古迹都被搬到北京去了,想要看都看不到了。”
      因此,连续两年来,广东省海事局在政协提案中都提及加强广东海员建设的建议。据悉,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平稳持续发展、港口货物吞吐量连年增长的大背景下,“十二五”以来,全省注册海(船)员数量却以平均每年15%速度递减。截至2014年11月,广东辖区共有11万注册海(船)员,与“十一五”末的20万名相比,减少了近一半。除了数量上的锐减,海(船)员队伍人员老龄化、高素质人员缺乏的情况日趋严重,广东“有船无人开、有船不会开”的现象正逐年加剧。
      虽然海事教育并非广东海事局职责范围,但其却一直在推动相关建设进程。该局负责人称,望能以现有的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,组建广州海事大学,在全国形成北有大连海事大学、东有上海海事大学、南有广州海事大学“三足鼎立”的航海教育大格局。
      “挖掘海员史,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海员的事迹,也是希望培养海员认同感、自豪感,让更多人投身到该行业,并以此为傲。”该局负责人说。